邮政服务为何落伍城市化? 京津沪邮政服务调查

来源:集团总办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09日

在北方某大城市,寄一份同城快递竟然需要2~3天。

某大型国有企业一份内部期刊的发行人员向记者抱怨,他们的杂志经常晚到或被莫名退回;不少报刊社都牢骚满腹,因为印刷品经常寄出去被莫名其妙地丢失,邮局对此提供的解决办法是建议用户再挂号邮寄;一位中央机关的公务员向记者倾诉他们居住的小区,报刊根本没有投递到户,经常散放在窗台上,原因是信报箱十分狭小,放不进去;经常去邮局的人也发现,在很多城市,邮政储蓄的窗口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是什么“卡”住了邮政普遍服务的脖子?对此现象,记者走访了3座处在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城市—上海、北京、天津的城市邮政普遍服务。

三大城市邮政服务调查

在北京市通州区,周边72个小区共有1573栋新建住宅楼,目前已入住22万人,却没有任何邮政服务设施。而位于北京南城的另一个大型经济适用房小区—瑞海家园,5000户居民入住已经3年,仍鲜见邮政设施的踪影。

据悉,北京的世纪城小区是京城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社区,里面居住着许多外国专家,由于没有邮局,这些外国专家寄取包裹必须要到几公里以外的苏州街邮局去办理,极为不便。

同样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邮政的普遍服务情况也不容乐观。分析人士称,上海邮政的发展是目前中国邮政在城市化进程中承受巨大压力的一个典型。据了解,目前,上海的城市化率在全国最高,已经达到了84%以上。随着上海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1990-2000年,上海就有2500万平方米的旧建筑被拆除。在2005年,上海拆除了851万平方米的旧建筑。老城区的居民绝大部分移到了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区、城郊结合部。迁移郊区后,这些居民不满意农村邮政的普遍服务水平,仍然希望享受城市报纸、函件、快递分频次投递的服务。

如上海市闵行区是城乡结合部,2001年该区人口为180万,仅短短5年时间已增加到280万,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从市中心拆迁过来的,这部分人尽管来到市郊,但对邮政服务质量的要求与市区一样高。而闵行区的邮政网点却一直未增,主要原因是没有被列入城区建设的规划之中,邮政的建设资金也捉襟见肘。

另外,随着城市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外企业纷纷进驻上海,这些客户无疑也会提出要与国际接轨的邮政普遍服务质量。上海市邮政局相关人士介绍说:“由于我们的机动车有限,有的投递路段受到种种限制,只好用自行车来补充。虽然我们通过优化网络、增加人手来保证服务水平,但有时服务质量还会因此受到影响,客户不满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据记者了解,作为中心城市的天津,其邮政普遍服务质量也令人担忧。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到2050年之前,要使中国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6%提高到70%左右。经测算,平均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年均就会约有1200万的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专家称,城市急剧膨胀的人口以及城市化率的进一步快速提高,需要有相应的邮政服务,而提供相应的服务意味着邮政设施和人力成本投入的加大,这对于已经“捉襟见肘”的邮政服务来说,无疑更加困惑。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上海、北京、天津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邮政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这其中的原因实际上是政策措施落实的问题,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中央财政也没有及时予以补贴,各级政府又不好操作。而且,以前的法规不是很具体,邮政作为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这种局面从政策上应该要改变。”

邮政局所数量缺口大,拆迁重建资金缺口达数亿

在城市扩张的巨大压力面前,增加城市局所网点应该是提高邮政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但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在上述三个城市中,邮政局所“拆而不建”、“规而不建”和“建而难用”等怪现象令人费解。

据北京市邮政管理局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20多年来,北京市共拆除邮政局所52处,到目前仍有13处未还建。其中,北京市宣武区骡马市邮局最为典型,自1979年拆除至今已经27年,原占地面积775.4平方米,房屋面积591平方米,当时协议两年后还建,但至今还建位置仍未确定。如今,骡马市邮局在一处临时房屋内办工,生产场地十分紧张,群众用邮很不方便。

另据统计,北京投递员作业场地只有2.7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50%在地下室作业。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有邮政局所779处,平均4~5个小区有一处邮政局所。和中等发达国家每一处邮政局所服务1万人计算相比,北京应该有邮政局所1480个,目前缺口约一半。“问题较为突出的是近郊区和郊区县城周边地区新开发的居住项目。”分析人士指出。

而在天津,自2001年至2004年3月,拆除的邮政局所达20处,拆除面积为10877.5平方米。其中有2处已按原面积还迁,2处协议还迁但至今没有落实,其余16处仅仅给予邮政拆迁补偿费1214.7万元,而按同等规模重建或购置这些邮局所要花费大约需要2.12亿元以上,资金缺口达2亿多元,单靠邮政的力量无力进行重建。

在这样的情况下,近两年,天津邮政通过多种形式新增邮政局所110个,其中采取租赁方式设置局所96个,使局所总数增加到454处,网点平均服务半径有所提高,为2.89公里/处,但仍然远远低于北京(1.97公里/处)、上海(1.77公里/处)的水平。

天津市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邮政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租赁局所只是权宜之计,随着房价、房租的快速上涨,租赁局所不但承受着巨大的租金压力,而且在租赁期满后能否续租还存在不确定性,这不利于局所的稳定和邮政普遍服务的稳定。

根据北京“十一五”规划,北京邮政局所到2010年总数将达到930处,邮政报刊亭达到3100个,邮路1011条。上海邮政在“十一五”期间要建100个网点。天津邮政“十一五”规划显示,每年新增局所50处以上;装修改造局所200处以上;新增报刊亭250个;设置信筒500个;新增投递车辆400部。

但这些规划如何落实?资金从何而来?连邮政内部的人士也表示信心不足。那么,对于城市迅猛发展,邮政普遍服务网点未能及时跟上,到底是规划问题还是存在其他原因?

记者通过对3个城市的采访发现,邮局网点在3地均纳入市政规划,但开发商并未按市政规划落实。最后或是改变规划;或是为了经济利益将场地出租给商贩;或是将场地以市场价卖给邮政,邮政出不起这笔费用只好作罢;或是只租不卖,原因是租金比卖更划算,这种现象在3地十分普遍。但由于缺乏法规性文件,邮政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认为,邮政普遍服务是政府提供给公民的公共产品,邮政网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理应纳入城市规划统一建设,并且邮政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担负起监管的责任,确保规划的落实。

政策缺位:邮政基础建设没了“娘家”

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究竟该由谁来买单,现在法规政策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与此同时,邮政在承担巨大亏损的同时,原本享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也逐渐被取消。

专家称,目前,从全国邮政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邮政属于发达地区,但偏偏在上海还存在大量自行车投递线路,并且在EMS快递业务中,自行车的投递线路要大于机动车的投递线路。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据悉,过去公安部门把邮车列为特种车辆,但现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把邮车列为特种车辆的范围中。有些路段禁止停靠,这样就给投递带来难度。由于受到牌照的限制,这几年上海邮政车辆的增长量很少。还有由于邮车不是特种车辆,上海在引入“欧Ⅱ”(一种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衡量标准)标准后,很多邮政车辆因不达标而严禁在高架公路上行驶,邮件的传递速度自然就慢下来。

天津市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去年7月,天津在市内开始禁行摩托,而邮政的120多辆摩托车是靠市长的“条子”压着才得以上路。天津市邮政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说,如果市长走了以后怎么办?

“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悬念。”工作人员说。

作为分管北京市邮政的副市长陆昊,在去年9月份与国家邮政局的领导见面时说,“希望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层面上能有一个指导政策,这样地方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

除了车辆以外,邮政网点、分拣中心、信息化平台等等基础设施费用应该由谁来买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认为,“这些应该由中央财政出资,然而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一部法律对此进行过规定。据了解,在新修改的《邮政法》中,对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究竟谁买单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邮政局所数量缺口大,拆迁重建资金缺口达数亿

在城市扩张的巨大压力面前,增加城市局所网点应该是提高邮政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但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在上述三个城市中,邮政局所“拆而不建”、“规而不建”和“建而难用”等怪现象令人费解。

据北京市邮政管理局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20多年来,北京市共拆除邮政局所52处,到目前仍有13处未还建。其中,北京市宣武区骡马市邮局最为典型,自1979年拆除至今已经27年,原占地面积775.4平方米,房屋面积591平方米,当时协议两年后还建,但至今还建位置仍未确定。如今,骡马市邮局在一处临时房屋内办工,生产场地十分紧张,群众用邮很不方便。

另据统计,北京投递员作业场地只有2.7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50%在地下室作业。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有邮政局所779处,平均4~5个小区有一处邮政局所。和中等发达国家每一处邮政局所服务1万人计算相比,北京应该有邮政局所1480个,目前缺口约一半。“问题较为突出的是近郊区和郊区县城周边地区新开发的居住项目。”分析人士指出。

而在天津,自2001年至2004年3月,拆除的邮政局所达20处,拆除面积为10877.5平方米。其中有2处已按原面积还迁,2处协议还迁但至今没有落实,其余16处仅仅给予邮政拆迁补偿费1214.7万元,而按同等规模重建或购置这些邮局所要花费大约需要2.12亿元以上,资金缺口达2亿多元,单靠邮政的力量无力进行重建。

在这样的情况下,近两年,天津邮政通过多种形式新增邮政局所110个,其中采取租赁方式设置局所96个,使局所总数增加到454处,网点平均服务半径有所提高,为2.89公里/处,但仍然远远低于北京(1.97公里/处)、上海(1.77公里/处)的水平。

天津市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邮政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租赁局所只是权宜之计,随着房价、房租的快速上涨,租赁局所不但承受着巨大的租金压力,而且在租赁期满后能否续租还存在不确定性,这不利于局所的稳定和邮政普遍服务的稳定。

根据北京“十一五”规划,北京邮政局所到2010年总数将达到930处,邮政报刊亭达到3100个,邮路1011条。上海邮政在“十一五”期间要建100个网点。天津邮政“十一五”规划显示,每年新增局所50处以上;装修改造局所200处以上;新增报刊亭250个;设置信筒500个;新增投递车辆400部。

但这些规划如何落实?资金从何而来?连邮政内部的人士也表示信心不足。那么,对于城市迅猛发展,邮政普遍服务网点未能及时跟上,到底是规划问题还是存在其他原因?

记者通过对3个城市的采访发现,邮局网点在3地均纳入市政规划,但开发商并未按市政规划落实。最后或是改变规划;或是为了经济利益将场地出租给商贩;或是将场地以市场价卖给邮政,邮政出不起这笔费用只好作罢;或是只租不卖,原因是租金比卖更划算,这种现象在3地十分普遍。但由于缺乏法规性文件,邮政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认为,邮政普遍服务是政府提供给公民的公共产品,邮政网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理应纳入城市规划统一建设,并且邮政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担负起监管的责任,确保规划的落实。

政策缺位:邮政基础建设没了“娘家”

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究竟该由谁来买单,现在法规政策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与此同时,邮政在承担巨大亏损的同时,原本享有的一些优惠政策也逐渐被取消。

专家称,目前,从全国邮政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邮政属于发达地区,但偏偏在上海还存在大量自行车投递线路,并且在EMS快递业务中,自行车的投递线路要大于机动车的投递线路。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据悉,过去公安部门把邮车列为特种车辆,但现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把邮车列为特种车辆的范围中。有些路段禁止停靠,这样就给投递带来难度。由于受到牌照的限制,这几年上海邮政车辆的增长量很少。还有由于邮车不是特种车辆,上海在引入“欧Ⅱ”(一种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衡量标准)标准后,很多邮政车辆因不达标而严禁在高架公路上行驶,邮件的传递速度自然就慢下来。

天津市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去年7月,天津在市内开始禁行摩托,而邮政的120多辆摩托车是靠市长的“条子”压着才得以上路。天津市邮政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说,如果市长走了以后怎么办?

“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悬念。”工作人员说。

作为分管北京市邮政的副市长陆昊,在去年9月份与国家邮政局的领导见面时说,“希望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层面上能有一个指导政策,这样地方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

除了车辆以外,邮政网点、分拣中心、信息化平台等等基础设施费用应该由谁来买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认为,“这些应该由中央财政出资,然而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一部法律对此进行过规定。据了解,在新修改的《邮政法》中,对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究竟谁买单也没有明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