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打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来源:集团总办 发布时间:2003年12月19日

――总公司召开事业部及直属、控股公司总经理座谈会

12月4日、5日,总公司在天津召开事业部及直属、控股公司总经理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资委和诚通集团的有关领导讲话等,研究深化中储系统改革,做大、做强问题。会议取得以下成果:

一、认识到中央企业经营者肩负的重大使命

代表们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特别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论述,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国资委领导和诚通集团领导的有关讲话。代表们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压力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中央企业两年达标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加快改革步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国资委要求,国家将给中央企业两年时间自主发展,努力成为行业前三名,如果达不到,国家将对其进行调整;

诚通集团对中储提出了充分利用中储股份深化改革,

特别是加快总部转型,净资产收益率达标;二是市场。国有企业面对的是全球市场竞争,中储与国内一流的企业集团站在一个行列,共同参与国际竞争;三是自身。出资人的要求与中储当前盈利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员工的收益与期望相去甚远;与此同时,改革将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难度更大。

与会者一致认为,如果说1999年中储系统上下一心,背水一战取得了生存的权利,那么这次中储将面临发展和壮大的严峻挑战。如果不进行主动的调整,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被淘汰。每个企业经营者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此刻,更需要上下一心,真心实意地为完成这个使命而奋斗。

二、坚定了深化改革,做强、做大中储的信心

代表们回顾了中储近年的改革历程,以1996年底的资本金上划为标志,中储系统实施了股份制改造,组织体制改造,企业整改,资产置换,管理升级,业务创新等一系列改革,2003年各项经营指标又实现历史新高。中储1999年能进入中央企业行列,得益于改革;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深化改革将是必由之路。尽管深化改革困难重重,但许多有利条件也预示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诚通集团领导支持中储的改革;二是中储上下各级领导班子积累了改革和处置各种问题的丰富经验;三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储的确拥有了一定的改革的物质条件,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现代物流人才队伍,高端物流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中储完全有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再创一个新局面。

三、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会议期间,李小晶总经济师介绍了中储的改革思路,与会代表对改革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最后,洪水坤总经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下步工作提出要求:

1、要深入学习,增强改革意识,抓住机遇,打开改革的新局面。要深入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文件精神,这是贯穿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化改革是中储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方向是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进行多元投资主体的改造。中储系统要争取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改造上市,成为净资产收益率符合出资人要求,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各级领导在机遇来临时,不仅要把握住,而且要学会消化,使机遇成为新的推动力量。

2、要着眼全局,全力支持总公司的改革部署,为中储的发展做出新贡献。中储近年历经若干改革战役,目标是一贯的,从未动摇过。中储目前良性发展的局面是中储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事业部功不可没。那些在中储发展中做过贡献的人,应受到尊重和奖励。事业部是总部的派出机构,与总部在一个界面工作,事业部领导是推进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肩负重要使命,完成第一阶段的改革任务是出色的,但中储深层的改革、真正的攻坚刚刚开始,事业部必须和总部整体协同,局部服从全局,当前服从长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3、要认识改革的艰巨性,把握有利条件,通过改革解决企业深层次矛盾。中储是有4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计划经济遗留的不计成本和代价的观念根深蒂固,投资回报的观念淡漠,观念置后是制约中储发展的致命问题。这次改革的重点是通过组织体制的变革,优化资源配置。这次触及的是改革深层问题,特别是人员问题,这方面中储在不断的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统筹设计,有情操作,细致入微。条件成熟的抓紧进行,遇到难题也要创造条件推进。改革没有退路,天大的困难也要迎难而上。

洪总指出,这次会议对中储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开始实现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转变;已为中储整体启动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迈出了重要一步;全国物流业务和网络开始组织、运营;管理开始实现从粗放到科学和专业化的转变。不论遇到何种困难和阻力,总公司将采取一切积极、有力、果断的措施,保证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储深化改革成功。